《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观后感?谢谢!

来源:undefined人气:0更新:2024-05-23 10:19:39

这个月初,三月一号凌晨,德国音乐家理查德·弗兰茨·卡勒潘(Frank Uwe Laysiepen)因肺癌治疗引起肾衰竭,在斯洛伐克萨格勒布于夜里离世,享寿76岁。

迈奥尔在表演摄影家方面有诸多裨益。他将摄影机深入到女同性恋、变性、乞丐,并在经典作品中以半男半女的形象冷艳。同时也是个犯罪行为音乐家。

迈奥尔和他的摄影家经典作品道理我都懂……可是我相信大多数人知道迈奥尔去世后的第一反应应该和我差不多(……也许吧)

没办法,克里斯蒂娜·穆萨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以下简称穆萨)毕竟是太有名了。

犯罪行为表演艺术自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类表演艺术方式而穆萨则是热门话题圈中的热门话题王由于她本人的文学性特别强烈,甚至偶充满著方式小于内容、个人小于经典作品的危险感穆萨满足了众多观者对于音乐家一生的幻想:。

祖国碎裂,穷困潦倒,逍遥自在成为了流离的世界公民;在准军事化管理的阴影中长大,与父母关系疏远;和迈奥尔之间灵魂融为一体的江海恋;除了隐藏在美好背后的家庭暴力、脱轨、情仇感情纠葛(这些毕竟是太好写诗了……)她给我的感觉,与梵谷有些相似。

闻名的不只是他们的经典作品,除了很大一部分是他们的经历带来的戏剧化的一生背景为其创建识别度,并靠此可以更好地网络营销自己但网络营销并不是一类贬意的犯罪行为,况且网络营销总是创建在音乐家完整的表演艺术哲学思想之上的穆萨的经典作品和其影响力是相适应的。

事实上,我对现代表演艺术的知觉也是从她开始的。

“没有人能对穆萨拉莫维奇的经典作品置之不理”穆萨的经典作品表现手法大多涉及爱、暴力、性、恐怖几乎就是踩着点对大众审美观唯物主义进行突击不仅仅是表现手法,表现方式也够疯狂——和蝎子睡在一起;和娼妓交换身份;当着所有人吃掉精神类抗生素直至昏迷不醒;。

够恐怖——用菜篮片剐发烧;坐在哭泣声的龟甲堆唱民谣;放任两周未排便的蛇在自己身上织成;够引人深思——《曲调0》跨越了表演艺术学术界,更是社会学,形而上学,群体生物学,犯罪行为社会学,知觉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中的经典样板。

(穆萨及其经典作品的pdf在公众号回复:穆萨 下载)关键,她还特别美!(尤其是年轻的时候……

穆萨(左)长得和薇诺娜·瑞德(右)是真像啊……

《表演艺术必须美丽》

昨天晚上和小迟一起看了穆萨的纪录片《音乐家在场》,记录了是穆萨2010在MoMA的同名回顾展(the artist is present)的筹备全过程。

对于这个展览的名称有两种解读首先是,音乐家真的在场(废话)在这次展览期间,穆萨每周六天来到博物馆,每天七个半小时坐在木椅上一动不动,观众依次在另一把木椅上坐下与她隔桌对视犯罪行为总计时长716小时30分钟,1500多人和她相视而坐。

其二是,暗示表演艺术(家)的即时性(present)。和这个所谓“回顾展”的性质产生了一类“戏谑反讽“的效果——典型的音乐家把戏。淘气。

《音乐家在场》此次展览重头戏的名字也叫《音乐家在场》脱胎于穆萨和迈奥尔在80年代的合作经典作品《穿越夜海的男人与女人》两个人不吃不喝,面对面凝视最后迈奥尔由于生理原因,瘦了十公斤后在医生的警告下放弃了,他示意穆萨也可以放弃,因为她合作的对象已不存在。

穆萨不认同这个想法,一个人将这个经典作品完成

《穿越夜海的男人和女人》那一次赌的是身体和爱情,而现在对面的椅子是空的,没人知道谁会坐在那儿,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其间隐含一些暧昧的甚至媚俗的意味因为凝视大部分只在亲密关系中发生,它必须也只能发生在两个人中间。

潜台词是:我关注你,你也关注我我们无法为陌生人投去这样强烈的关注度和爱,这是不安全的,我们无法对陌生人敞开心扉,也无法投去与爱人同等的感情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音乐家必须在目的与偶然、控制与放任、专注与抽离之间时切换,不动声色,使得此次有表演意味的操纵犯罪行为看上去像是真正的交流。

与以往经典作品中充斥着赤裸与暴力不同,这一次穆萨仅仅是身着长裙,端坐、凝视。乖巧得仿佛不是年轻时往肚子上用刀割五角星的疯女人。是年纪大了,暴力不动了吗?我倒觉得是道行修炼够了,“暴力“也变高级了……

让小杨害怕的1997《巴尔干巴洛克》我们先来达成共识——裸体是某种意义上的暴力为什么在大街上裸跑要被抓起来呢?因为侵犯了路人的权利带有视觉强迫性质地玷污了他人的眼睛(且不谈市容市貌)而这个经典作品=精神裸体。

而且不是她裸给你看,是你俩互相裸着看(……粗鄙之言)这是一类精神性质的、双向的绝对裸露和开放,带有同样的暴力意味在公共场合,我们习惯性地逃避他人的眼神,就算是要对视,这个动作的持续时间也非常短暂而此时此刻,我们却在主动暴露,承受暴力,追求痛苦。

纪录片中如实展示了展览过程中的一次插曲一人从楼上散下传单,上面印着:“谁陪着玛瑞纳坐在一起 与这个巴比伦娼妇一起忏悔,语言是多余的只是纯粹的方式对方式,空虚就是它全部的意义我们是来到十字架前的最后观众,我们像信徒一样坐在她面前,最后背叛她。

说实话,我立刻就被这个反叛者给说服了——这件事本身可不就带着浓浓的宗教意味!那么多人从世界各地赶往纽约,在表演艺术馆门口守夜,甚至失去了参与的机会放声大哭,就为了能在穆萨面前“忏悔“、”落泪“这和朝圣有区别吗???。

而穆萨的前夫(同时也是此时展览的策展人)如此评价穆萨:“她专注于每个观众,给他们同样的关注与尊重,这令人惊异许多人都爱上了她,他们在她那里得到了关注并有了奇妙的感受”简单点说,就是说穆萨非常博爱而且是以一类令他感到酸涩的博爱的方式。

“我初次见她的时候就喜欢上她,她让我感觉到被爱。而其后我发现,她抱有同样的态度爱着每一个人。她不属于一个人。”

无论是不是有意为之,将一个音乐家的身份上升到有如朝圣般个人崇拜的地步,都让我有些许感到不适;而又或许,就像其前夫所说的,这只是音乐家的博爱的一类显露每个人选其相信的一面就好了或许你有想法也可以分享给我~。

最后,还想在瞎扯扯:那些和穆萨对视的人,到底怎么就哭了,她们哭啥啊!!!!

其实我真的不明白……而且我寻思着,纪录片里哭完的人面对摄影机说他们也没搞清,但是就有种神秘的力量……他们估计也没太整明白吧……?

不过,人确实都挺害怕与自己独处的我不是说一个人看电影看电视的那种独处而是正儿八经,每日“三省吾身”的那种独处电影电视甚至书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类,与真实自我相处时候的逃避,你觉得呢?坐在穆萨面前视线被控制住的时候,你无处可逃,你望向穆萨的眼睛,其实就是在望向自己。

你想到了些什么?是那些让你动容了吗?

而我自己倾向于的答案,还是带了些宗教意味穆萨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端坐凝视如此简单犯罪行为音乐家拿身体做媒介禁食、冥想……他们像画家修炼画技一样修炼自己的精神与肉体音乐家真的不是想当就能当大家真的不一样在这个经典作品中,她通过她的身体将观者带入特定空间,

在她的周身,我相信是有着某些“氛围“一般的气场存在的在这样的一个与世隔绝的时空场中,加之我们前面讨论的,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一类温暖的带着爱的意味的目光所包裹,也许会感动吧,也许会带着一丢丢忏悔之意吧,也许会落泪吧……。

况且,她的眼神真的很美。温柔又有力量。去看看动图,她的眼睛是湿漉漉的。

还想再聊聊自己觉得穆萨最有意思的三个经典作品!!!!

《潜能》《潜能》是穆萨和迈奥尔在1980年横贯欧洲的经典作品两个人面对面站立注视着对方,手里拉着一个紧绷的弓,在迈奥尔的手里紧拉着一支带毒的箭,正对着穆萨的心脏由于弓箭的张力使他们的身体略向后倾斜,他们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会离弦射出。

,同时,通过扩音器听到的是他们心脏急剧加速的跳动声整个经典作品持续四分十秒很多分析会止于女方对男方的绝对 “信任“但其实更多地在表达男女关系中矛盾的对抗性与伤害性经典作品中由迈奥尔拉弓,反映了社会中男性掌握权力的主流性,女性在这件经典作品中则是伤害的承受者。

一方面表现了,由男性角色在爱情游戏中掌握着主动权,在这个时代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另外也暗示,在两性关系中,如果你对一个人完全依赖,你就要为自己过分依赖承担着被伤害的责任。

《无量之物》她两站在美术馆走廊的一个必经入口如果想进入美术馆,观众必须从他们的身体之间侧身挤过去这个经典作品有意思在它的应激反应你下意识选择的方式是什么?或者你站一边思索个五分钟也行,那就更有意思了结果不难想象,

几乎所有的男性观众和大部分的女性观众都会选择面对着克里斯蒂娜的方向可以看出女性的形象更多代表着无害的、温柔的显然,观众无法将裸体视作客观物体,身体和精神是无法割裂开来存在的在选择面对谁的问题上,观众的表现也揭示出男性的形象比女性更难接触,因为男性显得更为强势、具有攻击性,所以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面对柔弱的一方。

最后当然是史诗般的《曲调0》穆萨麻醉自己,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钉子、铁链、鞭子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由于经典作品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性,。

所以,克里斯蒂娜承诺承担犯罪行为表演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全部责任起初,观众还非常谨慎和礼貌,有人送她玫瑰,有人亲吻她慢慢地,人们发现她真的没有任何反应时便开始大胆了起来:有的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用剪刀剪碎并扒光她的衣服,在她身体上作画等等。

当他们发现穆萨真的毫无抵抗之后,有人开始更肆无忌惮地用尖锐的道具去伤害她:有人把她的衣服全部剪碎,有人在她身上划下伤口,有人将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甚至有个人拿起装了子弹的枪,放入她的嘴里,意欲扣下扳机,直到另一位观众惊恐不已地将手枪夺走。

这件经典作品持续了6个小时,经典作品结束后,她站起来,走向人群,所有的人担心遭到报复,都开始四散逃跑。穆萨最终流着眼泪说到:“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

最直接的自然是群体之“恶“:“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社会学定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摘自《。

乌合之众》当让我觉得最意味深长的不在于伤害,而在于伤害之后。

截自穆萨的ted视频当表演结束后,基于“伤害他人就理应承担后果”的社会文化习俗知觉”,穆萨走向人群的时候,人们开始四散逃跑,这是习俗控制发生了作用穆萨“去物体化”之后,她的存在似乎在提醒他们,他们之前的行径有多可怕。

一方面他们无法接受那样的自己,同时内心的伦理控制使他们害怕遭到报复,因而都逃跑了。

此外,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破窗理论根据破窗理论来说,如果这些破窗不能及时得到修补,即在现实情况中就是犯罪行为不被制止或受到惩罚,那么将会诱使更多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就如同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一般在表演过程中,当第一个危害出现——有人拿口红画花穆萨拉莫维奇的脸,而周围并没人阻止或苛责,而穆萨也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反抗回应,便如同那个破窗一样,开始接二连三的会有人来打破窗户。

“反正已经破坏了,那就没关系了吧”,是他们的普遍心态。

可能我有一些坏毛病,当全世界都将迈奥尔和穆萨捆绑销售,大篇幅讲诉他们凄美爱情的时候,我觉得不舒服其实15年11月,两人还打了场官司迈奥尔一纸诉状将穆萨告上法庭,大抵就是说穆萨企图独自享有两人共同经典作品所带来的名誉,并且没按照协议给他足够钱。

最终阿姆斯特丹法庭认定迈奥尔胜诉,穆萨向迈奥尔支付25万欧元,并支付2.3万欧元的诉讼费。(大概两百万rmb吧)所以,神仙伴侣也难免落入俗套,说到底大家都是人。

最后想说的是,如今的穆萨似乎更像个名人,而不是音乐家她频繁出入美容所,名牌加身,出入电影节,与明星相伴我们习惯性将穆萨冠以“犯罪行为表演艺术之母”的称号,将其视作偶像,但当她真的像个巨星那样频繁出现在摄像机前、杂志封面甚至是秀场前排观众席上时,人们便开始批评她越界了——不保持神秘的音乐家总是没那么讨。

人喜欢人们最初喜欢她,现在批评她,前者是因为她满足了想象,后者是因为未满足音乐家就该“不食人间烟火”的想象这毕竟是没有道理的事情下图源自知乎,是穆萨的公车广告当小众的表演艺术和穆萨标志性沉静的脸庞出现在嘈杂的街头时,这样的冲突感也挺“表演艺术“的。

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讨厌的。也许是她承认得坦坦荡荡。

穆萨在纪录片中的回复你酸你自己赚去。

1.《犯罪行为表演艺术表演《节奏0》背后的社会学思考 》 禹倩文2.《克里斯蒂娜·穆萨拉莫维奇的女性主义犯罪行为表演艺术表达 》 王 熠3.《凝视的意义——穆萨拉莫维奇回顾展解读》 陈剑澜4.《恐怖、病态和污秽——浅析犯罪行为表演艺术的误区》 张潇爽

5.《自由 痛苦 癫狂》 陈可唯6.《音乐家在场》纪录片7. 穆萨的ted最后许愿快点开学把……我想去看展哇……救救我qwq……

最新资讯

Copyright 2023-2050 www.ttyy.tv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天影视-天天带你看与众不同的世界....
网站合作联系QQ: 联系邮箱:gaoniuqiang@gmail.com
浅色深色